日期:2021-05-07 18:21 瀏覽次數:0
一場題為“裝備制造業‘雙創’路徑探索”的創新論壇在上海電氣浦東培訓基地盛大開幕。本次論壇聚焦上海電氣科技創新和技術孵化的路徑探索,融合了技術分享、交流研討、科研展示和雙創路演等多種組織形式,以多角度的專業技術交流、多層次的產業領域探討、多維度的創新思維碰撞,共同探討科技創新與產業政策、資本投資相融合的發展路徑,為上海電氣科技創新與市場對接構建平臺,為專業技術交流與社會多維資源對接連起紐帶。
論壇歷時5天,內容涵蓋儲能技術、分布式能源、人工智能、資本創新等八大專業技術領域,邀請到66位技術、市場、政策、資本等領域國內外專家學者擔任主講嘉賓,吸引了來自政府、高校、企業及投資領域近350家企業、1200余人次參與討論。主論壇上,來自企業、政府、資本、技術等領域的嘉賓代表,共話新時代下裝備制造業的創新蛻變之道。
上海電氣黨委書記、董事長
鄭建華:技術進步和創新,應該成為上海電氣的魂
摘要:上海電氣要圍繞綠色環保節能、智能互聯,以及技術集成和全面解決方案來規劃和推動產業發展。這次十九大報告提出,中國應該要有世界級的產業集群,上海電氣這樣的企業集團,應該要有這種責任和擔當。我們要通過實現電氣夢,來推動中國夢的實現。
今年,上海電氣在科技創新方面,不斷往新的高度,特別是中央研究院在技術發展、產業孵化、技術進步做了大量的工作,所有的創業團隊都很年輕、很優秀、也很有干勁,我覺得這是上海電氣未來的希望之所。借這個機會,我也談談我的個人想法:
技術進步、科技創新應該成為上海電氣的重擔,上海電氣最最重要、最最關鍵、最最迫切、最需要突破的領域。上海電氣是中國裝備制造業重要的龍頭企業,在過去為中國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創造了很多奇跡。上海電氣之所以取得技術進步,是因為上海電氣的技術積累、對技術的高度重視和不斷的投入;上海電氣之所以今天在行業里面有地位,是因為我們的技術能力強、技術推動了產業的發展和企業的發展。上海電氣要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國際化企業,最核心的是需要強大的技術支撐和強大的技術能力。否則,這個企業不可能有未來,不可能有力量,不可能有產品,不可能真正成為一個百年老店。
上海電氣要做強做大、要成為世界級企業,就必須在技術上真正走在前列。這些年,集團高度重視,也采取了很多積極措施,取得了積極成果。我們的發電設備,尤其在火力發電方面躋身了全球技術的最高端。我們的百萬等級超超臨界二次再熱,所有的技術參數都達到了世界最好水平。上海電氣,是具備較強技術能力的。但是我們又必須看到,盡管上海電氣每年有30-40億的科研投入,但是真正投在直接研發上的比重還是比較低的,和真正意義上強大的企業相比,和國際上的主要競爭對手相比還存在著差距。上海電氣要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加關注技術研究、技術投入、技術發展上的工作。要能成為一個受人尊敬的世界級國際化的企業,一定要在技術上強大起來,而這點上我們還存在著不足。下一步上海電氣的技術發展,要聚焦和圍繞上海電氣的技術發展需求來推動。
上海電氣技術要進步、要發展,集團總部將加大技術發展的投入,解決技術發展的方向。上海電氣的技術發展方向到底是什么?我個人的理解:第一,還是圍繞國家戰略;第二,聚焦圍繞國家2025制造大國戰略,我們的技術發展方向應該符合上海電氣高端裝備制造業的核心主業,要以高端裝備制造業、先進裝備制造業作為未來的發展主業,不能偏離這個方向;第三,未來的技術要圍繞綠色、節能、環保、互聯、智能、技術集成和全面解決方案,不僅僅聚焦在某一個技術產品上,更要關注裝備制造業未來的發展方向。
要解決好技術來源的問題。新的技術蓬勃發展,上海電氣在解決技術發展的路徑上要更多樣化。過去我們習慣自主研發,但在新的時代,新的階段,如果我們還僅僅只是把發展路徑、技術成長路徑歸在一個點上,那是跟不上發展的;上海電氣已經是一個千億級的企業集團,要有更開放、更前瞻的理念,多種途徑同步推進,而不是認準“技術發展只能自主發展”,這樣我們不可能快速發展。所以,我們要和跨國公司、一流企業、一流院所合作,這是我們獲得技術來源的途徑。在這個方面,我們的視野不能停留在國內的科研院校,更要加強與國外的院所、國外科研機構的合作。
要把收購兼并世界第一流的團隊和企業,作為技術發展的重要途徑。最好的公司、最好的企業、最好的團隊應該是我們瞄準的重點,相信上海電氣中央研究院有這個能力。所以,我們要敞開大門,擁抱行業里面最優秀的團隊。我認為研究院已經走在了上海電氣的前沿,中央研究院的團隊是最開放,最有途徑的;其他產業集團更要解放思想,轉變觀念,解除和消除一切束縛我們發展的障礙。
重點加強對風險投資的投入?,F在世界上有很多新的技術、新的概念,我們怎么能夠和世界發展的最前沿有效對接,我們一定要有這樣強烈的意愿和眼光。今年,上海電氣在風投上要有更大的動作,甚至可以到以色列、美國硅谷這類最頂尖的地方去尋找合作機會。目的是找到世界上最先進、最前沿的技術,只要技術能夠商業化、未來有前途,我們就可以拿進來。我們在解決技術來源的問題上要有更開放的思路。
要解決技術發展的問題,最重要的是要為廣大科技人員創造一個最好的工作氛圍。上海電氣內部要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大真正有效的科研直接投入,并為科研人員提供更好的工作環境和激勵機制。在機制上一定要突破,上海電氣正在試點推行核心的技術人員持股,這樣做有利于調動廣大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同時,我們正在推動積極參與建設人才公寓,準備在松江、靜安、閔行、嘉定、楊浦等地區建五六千套人才公寓,解決年輕人的住房之憂。讓技術骨干的成功能夠真正得到精神和物質兩個方面的價值體現。
上海市經濟信息化委副主任
黃甌:實施智能化轉型,打造實體經濟新優勢
摘要:希望上海電氣抓住歷史機遇,發展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高端裝備制造業產業集團。
黃甌指出,針對土地資源有限、人工成本上升等不利因素,上海正在推進制造業智能化轉型升級;按照“以示范帶動應用、以應用帶動集成、以集成帶動裝備”的推進思路,實施智能制造應用“十百千”工程,不斷完善供給體系質量。聚焦“三個突出”和“三個堅持”,即突出“高端裝備智能制造”,突出“模式創新機制創新”,突出“產業生態產業政策”;堅持智能制造引領,發展壯大上海優勢產業;堅持實施強基工程,補齊產業鏈短板;堅持鼓勵不同所有制企業發揮各自優勢共建產業生態,從而打造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世界級制造業集群。希望上海電氣集團抓住歷史機遇,發展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高端裝備制造業產業集團。
上??萍紕摌I投資(集團)有限公司 黨委書記、總經理
沈國偉:裝備制造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具體體現
摘要: 創新驅動,產融結合,構建上海裝備制造產業新格局
裝備制造業是為國民經濟各行業提供關鍵技術裝備的戰略性產業,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科技水平、制造能力和綜合實力的集中體現。
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高速發展,中國裝備制造產業得到了快速發展。但是,我們也要看到中國大多數制造企業仍依靠低成本勞動力和資金的大量投入推動增長,自主創新能力較弱,尤其部分關鍵核心技術缺失,成為制約我國裝備制造產業發展的“卡脖之痛”。
當前,高端裝備已成為上??苿撝行慕ㄔO優先布局方向。我們必須搶抓全球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機遇,依靠科技創新,大力吸引全球裝備領域的人才、科技、信息、資本、平臺等高端資源集聚,加快高端裝備自主創新步伐,加強高端裝備整機和關鍵核心部件突破,助推上海在世界科技創新和產業變革中的影響力和競爭力提升。
產融結合是裝備制造轉型升級的有效手段
推進產融結合通過資本的手段為產業引入活水,以金融創新為突破口推進科技、制度的耦合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正在匯成一股引領經濟發展和引導經濟轉型升級的新動能。
產融結合推進裝備制造轉型升級,在西方國家經過多年的發展、演進,已有成功的經驗。美國GE公司通過產融結合助力,使GE的產業部門在與同業競爭中具有更強的成本和增值服務優勢,從而牢牢占據市場領導地位。
對標GE公司的發展,我覺得帶給我國裝備制造企業最大的啟示就是:只有一流的創新+一流的人才+有效地產融結合,才能造就一流的企業。
合作聯動助力上海裝備制造升級邁出新步伐
上海電氣集團和上??苿撏都瘓F有著良好的合作基礎,雙方共同投資了上海微電子裝備公司、上海諾瑪液壓、融道網平臺等項目。下階段雙方可以在資源共享、產業布局、業務聯通等方面開展合作,共同推進上海戰略性新興產業轉型升級,為上海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做出更大貢獻。
上海電氣中央研究院院長
張銘杰:培育可迅速在市場中成長起來的新產業種子
摘要:我們正處于一個激蕩與變革的時代,為了應對目前的形勢,中央研究院力爭通過5-10年的努力,構建成立產業孵化器,能夠孵化出一批在市場上能迅速成長起來的新產業種子。未來研究院將以開放的心態,迎接更多的機遇與挑戰。
我們正處于一個激蕩與變革的時代。如何成為有別于其他社會化的研究機構?我們一直在尋求并修正答案。中國的高校有大量的前瞻性技術,但企業無法用、市場不買賬;而在許多雙創空間里誕生的科創公司卻成為了資本投資者和產業投資者的“心頭好”,成為了眾多新產業發展的“熱門”種子。
我們深刻認識到,企業研究機構的價值不僅僅在于提供前瞻性技術,更重要的是能夠提供可迅速在市場成長起來的新產業“種子”。這也為下一步中央研究院的轉型發展明確了新的路徑,即要承擔培育新產業種子的重任,成為集團技術轉型的引領者、前瞻性產業的培育者、產業發展的支持者。
成為集團技術轉型的引領者,是指研究院要在集團戰略規劃的方向上,識別出未來中長期構成主要競爭優勢的領先技術,并且通過自主研發、聯合研發、技術收購、專利許可、技術引進等各種途徑研究和獲得核心技術作為儲備,形成可以支撐集團轉型的電氣化、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綠色化的領先專業技術能力。
成為集團前瞻性產業的培育者,是指通過以技術轉化為目的孵化器平臺,經過種子期、孵化期、加速期、上市期等催化培育,借助資本與孵化市場的資源與力量,加速集團在綠色能源、智能制造、節能環保、智能醫療、高端裝備、新材料應用等領域培育出一批前瞻性新產業種子,為集團的發展目標貢獻具有規模的前瞻性新產業。
成為集團產業發展的支持者,是指借助研究院在前瞻性新技術研發、專利全方位服務、技術聯合引進、技術對外合作、技術人才引進等方面的特長,為集團的新一輪發展提供戰略規劃研究、前瞻技術掃描、收購兼并和產業技術升級等專業支持。
研究院的目標是通過5-10年的努力,對標西門子、三菱電機先端研究所、IBM研究院等跨國公司,邁入國際一流企業研究院的行列,并形成自己的特色。加速集聚集團內外前瞻性技術資源,通過并購、引進、合資等各種資本運作手段,形成研究院國際國內發展的布局。加快推進前瞻性產業孵化基地建設,探索產業化培育的有效路徑,積極尋求以技術為媒介的多元合作模式,優化和創新自身研發組織生態和人才激勵政策,打造可持續發展的源動力。
麻省理工學院產業聯盟資深官員 趙曉宏
趙曉宏向與會者展示了麻省理工學院所在地——劍橋地區,形成的集團和產業聯盟。在產業聯盟的帶動下,有大量的研究機構和初創公司合作,聚焦于新的引進技術,綠色、節能、環保、互通互聯領域。同時產業聯盟中心也吸引了大量大型公司,為后續的產業創新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麻省理工學院全球產業聯盟(ILP)自1948年創辦以來,一直致力于建立和加強MIT與全球企業之間的互動雙贏關系。ILP是MIT專門設立的與外界溝通、合作的部門,同時也是世界企業接觸MIT的首席門戶和指南,是世界上同類計劃中規模最大的產業聯盟,ILP主要對傳統工業界和高科技業界中的世界領先企業發出邀請,目前全球已有170多家企業加入該聯盟。
上海電氣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副總裁
陳干錦:激活上海電氣創新活力
摘要:只有把個人的事業和發展,和公司的事業和發展高度融合,技術才會得到創新,這就是行政式的創新,要加強技術人才的創新動力,所以要和股權激勵,和資本市場結合起來去做,推動資本和技術結合,讓技術到市場去,實現價值。
創新是現在很熱門的話題,不僅在中國,在世界上也很熱門。上海電氣重視技術創新,尤其是這三年,上海電氣以更加包容,更加開放的姿態鼓勵新業態的涌現,上海電氣從未停止過創新的步伐。
在五十年代時期,上海電氣就一直在技術領域中不斷探索,老一代專家都是在業內、甚至在國內都是赫赫有名的,企業也是國內行業標準的制訂方,在很多領域,上海電氣具有影響力,比如在煤炭領域走在了世界前沿。在核電領域,在沒有設計團隊的前提下,我們致力于核電的制造技術,我們制造的壓水堆,二代,二代加,三代,以及高溫氣冷堆,都具有全國最領先的技術,可以和世界水平相媲美。在電梯領域,上海三菱電梯有著國內領先的業績,這得益于電梯的技術創新。雖然風電起步較晚,但現在海上風電已然成為第一,陸上風電爭取進入前三位。我們的環保也是從零開始,逐步找到出路,并且在污水處理,垃圾焚燒,生物質發電,河道水處理都跨出了很關鍵的一步。還有海立,小小的一個壓縮機做了2000多萬臺,成為全球最大的壓縮機制造基地。
過去的上海電氣重裝備,輕軟件。我們看到裝備有天然的喜悅和愛,所以舍得投入,在看不到的技術軟件上投入不是很大。我們可以看到在上海電氣創新史上,要找到每一個階段上,不同的特點,不同的手段,不同的辦法。下一階段,我們會加大技術軟件,知識技術上的投資。
上海電氣現在該怎么做?我們現在處于外部環境變化最大的時刻,中國經濟能動轉型,第一個變化就是向綠色經濟發展,十九大中我聽完總書記講話后,察覺到中國環保力度前所未有,上海周邊已經沒有加工廠,北京多部委聯名限制煤炭發電,所以環保產業遇到了大發展,整個中國經濟轉型對能源領域影響很大,能源一定是“綠色+節能”。第二個變化就是裝備的智能化,從自動化到智能化,到人工智能化,到人機對話,上海電氣在自動化領域有待加強,在模擬技術控制,數字控制,大數據,大腦與計算機同步都要追上,所以我們把自動化作為主要的產業進行發展,所以成立了自動化集團。
那上海電氣如何與時俱進?董事長給我們提出了10年三步走的要求,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怎么實現技術創新的途徑,這是個大課題,我們是完全市場化,技術產業都放在國際背景下競爭,靠技術吃飯的企業,這就意味著我們一定要突破技術創新的途徑,途徑主要有:一是存量技術優化提升,二是兼并收購合資合作,三是創新孵化自主創新。
只有把個人的事業和發展,和公司的事業和發展高度融合,技術才會得到創新,這就是行政式的創新,要加強技術人才的創新動力,所以要和股權激勵,和資本市場結合起來去做,推動資本和技術結合,讓技術到市場去,實現價值。
我們技術隊伍的建設,技術核心是人才,人才是企業最寶貴的,如何穩定人才對我們來說是個大問題。怎么解決人才的住房壓力這是最關鍵的,上海要打造全球最具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出臺的政策,鼓勵國有企業建造人才公寓,這類房子只租不售,這樣就可以解決住的問題,人才自然留下來了。企業要重視人才的地位,尤其是年輕科技人才,中國經濟能動轉型的兩個變化,都要依靠年輕人,這樣我們才能在轉型的關鍵時刻發揮作用。上海電氣的未來是有希望的,搭載中國科技快速發展的高速列車,我們上海電氣的技術也會強大,而且在十九大習主席的社會主義領導下,科技會發展得更好。